新闻周刊丨再见了,我们的杨先生!

自2003年杨振宁回到家乡以来,他在清华大学生活了22年。 10月18日,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,以103岁的高龄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旅程。他在清华大学长大,爬遍了每一棵树,60岁的时候又回到了这里。他的人生似乎又回到了原点。但杨振宁多次表示,这不仅仅是回到起点:因此,他找到了“此生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”。 杨振宁:如果你问我杨教授现在还在从事物理研究一线工作的话,我已经不再从事一线工作了。以我这个年纪,带领学生再次“冲锋陷阵”并不容易。我可以给他们一些方向上的指导。 PI觉得我能做到而且我应该做到。 1996年,清华大学开始筹建高级研究中心。杨振宁虽然在美国,他立即同意担任名誉主任,并通过数十封电子邮件制定了中心的发展计划。回国生活后,他不仅长期领取年薪,还将自己的一项美国特色捐赠给清华大学筹集资金。受他的启发和邀请,著名数学家林家桥和首位获得“图灵奖”的华人科学家姚期智回国互相授课。由于资源有限,杨振宁总是带领年轻学者把精力集中在更多的领域。 杨振宁:就看未来有哪个方向发展的可能,以及战争最终走向哪个方向。我们选择的方向确实是未来十年左右的重要方向,比如凝聚态物理、冷原子物理,特别是薛其坤教授领导的反常量子霍尔效应,绝对是诺贝尔级别的研究。贡献。 1957年,杨振宁、李政道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。当时,杨振宁年仅35岁。他从小就是一个数学天才。 1938年,16岁高二的他考入西南联大。 22岁时,他获得清华大学物理硕士学位,并成为公费留学美国的学生。著名物理学家泰勒是他的老师,还与爱因斯坦、奥本海默合作过。 1954年,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“杨-米尔斯场论”,给基本粒子理论带来了根本性革命。随后的几代人遵循他们的方程式并产生了七位诺贝尔奖。 杨振宁:如果问《宇称不守恒》是不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文章,我认为当之无愧。但我想请教一下专家。大家都没有w认为“规范领域”的重要性是世纪性的。这需要很长时间。它在 21 世纪和 22 世纪仍然具有现实意义,因为它发现了一个基本原理。 1971年,中美两国以乒乓球打破了外交坚冰。杨振宁看到这个消息后,激动不已。他毫不犹豫地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著名美籍华裔学者。这次回国,除了父母之外,他最想见到的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邓稼先。邓稼先是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,1964年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美国报纸报道说美国人参与了设计。杨振宁想从朋友那里得知,事实并非如此。当收到邓稼先“没有美国人参与”的答复时,杨振宁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跑到卫生间去洗澡。里德。 杨振宁: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懂不懂。当我长大的时候,当我父亲那一代长大的时候,中国欺负外国人,因为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武器,所以我期望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。 杨振宁:我希望你们这个学期不仅学一些物理,还学一些微积分。我还想让你懂一些英语。我说得比较慢,所以你能明白我在说什么。 2004年9月,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给100多名新生讲授基础课。整个学期,他每周一、周三上午9点50分到11点30分讲授这门课。杨振宁不仅让学生们见识到了大师的风范,还为几位老师做出了榜样。 杨振宁:其实一切教学也是一种“表演”。您需要考虑“性能”意味着什么。你就是不能说出来。您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个时候说话,你还应该知道什么话是听众容易听的。 回顾自己的一生,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一个人要取得成功,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方向。 12岁的时候,杨振宁在图书馆读了一本叫做《神秘宇宙》的书。他被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。他回到家告诉父母:“有一天我会获得诺贝尔奖。”没想到23年后,他竟然实现了儿时的抱负。 我喜欢中国文化和古诗词。我自己写的这首诗,是杨振宁晚年生活的反映。三年多前,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:“与其熟练,不如笨拙;不如漂亮,不如干净”。前四个字讲科学精神,后四个字讲人格特质。 当10月18日宣布他去世的消息时,国际米兰网络上充满了哀悼。人们不仅钦佩他的科学成就,更赞赏他的纯真。 再见了,我们的杨先生! 1999年,杨振宁完成了在美国大学的最后一堂课。在随后的一次研讨会上,他引用了一首诗:“夕阳永远美丽,不必忧郁到下午。”回想起来,这几乎是对他晚年生活最好的描述。 1995年,我在北京采访了他。他谈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文理融合的必要性。回顾这一代许多老学者,他们中西学兼收,文理结合。我们的学者今后还能继续这条路线吗?